聯系人:李養坤
手 機:13963727872
電 話:13963715833
電 郵:sdzdsc@126.com
Q Q:1586247999
地 址: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區石雕藝術城
石雕漢闕(石闕)的雕塑藝術主要表現為造型浮雕和紋飾圖;案,是古代巴蜀社會泛靈信仰和客觀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華夏文化的統一性和巴蜀文化的多樣性的綜合反映。
古代神話中的青龍、朱雀(鳥)、白虎、玄武四個方位神,為道教所信奉。諸闕幾乎均 刻有這“四象”,闕身正面上方刻南方神朱雀,正面下方刻北方神玄武,闕身兩側分別刻東方神青龍(蒼龍)和西方神白虎,意味著踞守了天體二十八宿,每日住一宿舍或“歲鎮一宿”,便進入了“清靜無為”之境界。與迄今祈禱死者“安息”之類的意思相近。西漢以來,統治者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闕上的“四象”圖案,正是在道教文化思想指導下的選擇與創作。
所謂泛靈信仰又稱為萬物有靈淪,是世間對超自然存在物最普遍的信仰之一。比如,闕上的馬、牛、羊、鹿、虎、狐、兔、蛇、魚、蟾蜍等常見動物;饕餮、鋪首、鳥身、人騎神獸、日神、月神、角神等不知為何物的怪類;三株樹、果樹、水草、高梁等神樹神禾,乃為“登天之梯”(《山海經校注》)。上述圖案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雕塑,而是陵前祭祀晶,是屬于闕主的種種神靈,是古代巴蜀泛靈信仰的表現。
王家坪無銘闕刻的“荊軻刺秦”,再現了歷史上這段廣為傳述的故事;沈府君闕和蒲家灣無銘闕的“董永侍父”,形象地講述了一個民間故事。如此畫卷在整個四川石刻畫像中是絕無僅有的。
趙家村東、西無銘闕和王家坪無銘闕刻有“出行圖”、“獻禮圖”,是對當時官吏、富戶生活的披露;蒲家灣無銘闕上的獨輪車,引起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劉仙洲的注意,因此把這種獨輪車的創造期推及到西漢晚年,覺得是一大發現。尤為引人注視的樅像、裸體人捉鳥、六博、戲虎、庖廚、送別等圖案內容,反映了渠江流域當時吃喝玩樂的世俗民情,這既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某種活動和行為,也是對人們的愿望、心理和要求的表達。可見,這與受封建禮教束縛下的中原文化是有明顯區別的。
總之石雕漢闕的雕塑技術運用了陰線刻、浮雕、凹刻、高浮雕等多種雕刻手法,每一幅雕塑具有生動形象,簡樸含蓄的特點,是“時代精神的物化立體組合”,是“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奇跡”(《中國一絕》)。
本文版權:正點石雕(http://www.shsuqin.net)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