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李養坤
手 機:13963727872
電 話:13963715833
電 郵:sdzdsc@126.com
Q Q:1586247999
地 址: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區石雕藝術城
天安門前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叫華表。在華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著精美的龍和云,柱頂上部橫插著一塊云形的長片石,遠遠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間,給人一種莊嚴的感覺。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在古代具有什么作用呢?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于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對于天安門的兩對華表,北京曾經流傳過耐人尋味的古老傳說。
據說華表頂上的蹲獸叫吼(音),是龍的九子之一,有守望的習性。天安門前面那對華表上的石面向南,望著皇宮外頭,人們叫它“望君歸”。它們負責注視皇帝外出時的行為,盼望皇帝早日回宮,不要老在宮外尋歡作樂,久出不歸,荒廢朝政。當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歸的時候,“望君歸”就說話了:“君主啊,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你回來料理國事吧,我們日夜盼望你回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在天安門后面的一對華表上面向北的石,翹首宮內,人們叫它“望君出”。它們負責監視皇帝的宮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宮,不經常出來查看民情,便勸戒皇帝說:“君主啊,你不要老是呆在宮殿里,只顧和后妃取樂,你該出來看看人民的苦難吧!我們日夜盼望你出來,把眼睛都快望穿了。”
在封建社會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開明的好皇帝,于是就產生了“望君歸”、“望君出”的民間故事。它表現了人民對他們用自己雙手建筑起來的美麗華表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人民樸素的愿望和對統治者奢靡生活的不滿情緒。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
本文版權:正點石雕(http://www.shsuqin.net)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