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人:李養坤
手 機:13963727872
電 話:13963715833
電 郵:sdzdsc@126.com
Q Q:1586247999
地 址: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開發區石雕藝術城
大家知道石雕龍柱為什么經過了幾千年還是那么的被人們喜愛嗎?因為龍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龍還具有著很好的祥瑞之意。
有人把嘉祥的歷史文化形容為五千年華夏文化的縮影,因為在這個土地面積為971.6平方公里的平原上,到處閃耀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輝。石雕藝術的成就,正是這束光輝的重要組成部分。嘉祥石雕藝匠自古以來都以雕刻石雕龍柱和石獅子為特長且有很突出的成就,遍布全國各地的眾多天青石、花崗巖、漢白玉、輝綠巖等雕刻的古今龍柱和石獅子,多數是嘉祥藝人的作品。石雕龍柱是嘉祥石雕藝匠繼承發揚先輩石雕工藝最突出的產品,也是我國古建筑物中閃爍著奇光異彩的藝術珍品,至今人風靡海內外。石雕龍柱經過嘉祥一帶無數雕刻大師長期的不斷實踐、揣摩發展、創新,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時代性、強烈的民族性、濃厚的宗教性、獨特的藝術性。
據調查我國現存石雕龍柱有幾千對,包括宋代的上百對、元代的幾十對、明代的上百對、清代的幾百對、民國的幾十對、現代的上千對。這個統計尚不完整,也不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新新雕刻的。在我國以外的地區龍柱數量更多。嘉祥石雕龍柱也經歷由簡單、粗糙逐步發展為復雜、精細,有初級到高級的過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時代痕跡。真正屬于嘉祥的石雕龍柱同樣是從明末清初開始,但其藝術根源至少應追溯到現存于我國宋代時期,那是北宋嘉佑年間雕刻的浮雕龍柱。但此對龍柱還只是作為佛龕的裝飾物,不是作建筑構件使用,而且龍的形象簡單粗糙,更談不上神態。南宋時期石雕龍柱已成為建筑物的重要支柱使用,龍的形象也完整鮮明生動,其雕刻藝術更顯得豐富多彩。南宋及元代,我國的石雕龍柱已經成型定格,到了明代,石雕藝人又從兩個方面構想創新發展。一是柱的造型在圓形柱外出現了八角形及六角形、花瓣形。二是龍的形態改盤柱翔動為緣柱游動,整條龍爬在柱面上蠕蠕而動,浮雕的龍身柔軟細長宛如活龍,令人觸目驚心動魄。
本文版權:正點石雕(http://www.shsuqin.net)
版權所有。轉載時必須以鏈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處及本聲明